【三下鄉(xiāng)】| “攜一縷陽光,以夢為名·與愛同行”2018管理工程系“教育關愛服務團”

三下鄉(xiāng)

7 July 2018

  炎炎七月 蟬鳴枝頭

  一路向前 無欲無懼

  今年盛夏 遇見他們

  就像是遇見了

  一段不期而遇的驚喜

  有太多的美好和溫暖

  成長和感動 都在這里


  管理工程系暑期三下鄉(xiāng)

  “教育關愛服務團”實踐活動正式啟動



管理工程系組建了一支11人的師生隊伍,于7月16日上午正式啟程奔赴大學生暑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目的地——漳州市南靖縣金竹村,組織開展以“學習十九大,建功新福建”為主題,以教育服務關愛為重點內容的實踐活動。


金竹村位于高海拔地區(qū),這里有著四、五萬畝的盆地,是發(fā)展優(yōu)質茶葉的理想地帶。全村總人口700多,常住人口400多,村民主要以種茶為生。這里已有四十年的種茶歷史,主要品種有鐵觀音、八仙、奇蘭、玉桂等,由于改進茶葉精制工藝,種茶效益提高,21世紀初期幾年掀起了一輪種茶熱潮。 


金竹村村貌局部圖


前期準備

7月5日下午,實踐隊一行在系部會議室對此次“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工作進行了詳實的安排,要求實踐隊成員聽從指揮、注意安全,并根據會議的內容,分人分批對活動所需材料進行充分的準備,對活動內容進行認真的彩排。 



7月16日

第一天

關注“三農”發(fā)展,共助美麗鄉(xiāng)村建設

    7月16日下午實踐隊一行人,經過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盤山公路抵達金竹村,在村部會議室與王靜輝村書記進行了一場氣氛融洽的交流會。王書記是一名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大學生,當初因為茶農種植方式的不科學導致水土流失嚴重進而發(fā)生山體滑坡,使其房屋倒塌,在鄰里鄉(xiāng)親的幫助下才得以重建后面就跟著帶著這份感恩的心情選擇在畢業(yè)時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一直致力于農村的公益事業(yè)。王書記一度哽咽著與隊員講述這一路來的歷程和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及期待。希望能夠改變村里的面貌,科學種植,發(fā)展規(guī)模化經濟。


同時,王書記對隊員們提出的關于農村產業(yè)發(fā)展、精準扶貧、農村教育、生態(tài)保護、大學生返鄉(xiāng)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耐心的解答。讓我們深刻的認識到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在基層的實施情況以及農村基層工作的不易。 


實踐隊隊員也介紹了我校作為百年老校的歷史淵源、我校的專業(yè)特色、目前的發(fā)展情況以及未來的展望。



實踐隊一行人在村書記的帶領之下前往金竹村茶園進行實地考察。
     以前金竹村茶葉種植、采摘主要依靠勞動力的投入,由于村里勞動力較為欠缺,導致經濟收益不高?,F(xiàn)在,茶葉采摘已實現(xiàn)小范圍的機械化,產業(yè)效益也同步提高,未來將進一步進行推廣,以提高村里茶產業(yè)的機械化水平,實現(xiàn)規(guī)?;l(fā)展,增加村民收入。同時,未來還計劃邀請茶葉種植方面的專家入駐金竹村,對茶葉種植方式進行科學指導,實現(xiàn)數字化管理和監(jiān)測,解決目前因使用農藥而導致生態(tài)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村里還將深入挖掘茶文化,同時對古民居進行改建,保留鄉(xiāng)村的風貌。通過互聯(lián)網、新興媒體等渠道提高鄉(xiāng)村知名度,實現(xiàn)第一、二、三產業(yè)的融合發(fā)展。


茶園實地考察


近年,農村精準扶貧工作一直都是國家、社會關注的焦點。農村的孤寡老人、貧困家庭兒童等弱勢群體更是應該得到更多的幫助、關愛和陪伴。

凝聚青春力量,助力精準扶貧

 當日,實踐隊一行人來到了金竹村孤寡老人家中進行慰問和陪伴。老人們雖然都已經年邁但是身體還算是硬朗。在我們說明來意之后,老人們對我們的到來也表示歡迎和感謝,并跟我們聊起了這幾年農村的變化。近幾年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們的的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逐漸好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希望我們這次的到來能給他們帶去關懷和溫暖,愿他們都能被歲月溫柔對待。



7月17日

第二天

青春相伴,攜愛同行,共建魅力鄉(xiāng)村

     實踐隊一行人來到了南坑鎮(zhèn)高竹小學,高竹小學是南坑鎮(zhèn)高港、葛林、金竹這三個自然村里唯一的一所學校。 地理位置較為偏僻,校園規(guī)模小,教育資源也相對來說較為匾乏。對于我們的到來,學校的老師、學生都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熱情。我系實踐隊隊員們給高竹小學送去書籍、學習用品、體育用品等物資,希望小朋友們都能夠好好學習。

     實踐隊隊員和當地的學生一起學習古詩詞,為他們講解詩詞的意義,并以樂器彈唱的方式進行演繹——這是現(xiàn)代音樂與古代詞句的一次美麗的邂逅,讓大家再次感受到有著數千年歷史的詩歌的韻味和煥發(fā)出的新的活力。同時實踐隊隊員還帶來了美工課程。一把剪刀、一張紙、一個構想,完成屬于自己的一份作品。


     

     實踐隊隊員給當地的學生講授書法的基礎知識,并進行現(xiàn)場教學。管理工程系林祥庚書記和隊員們對他們進行了細致的講授。當地的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書法,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專心致志的學習。



     我系實踐隊隊員們在深入農村,開展各項活動的同時,還向當地的村民宣傳了我校的歷史、基本概況以及作為全國第一批高職示范校求是、自強、求實、創(chuàng)新的校訓與精益求精、密益求密的校風。



職業(yè)教育服務農村發(fā)展

     實踐隊的隊員們還入戶進行現(xiàn)代急救護理知識的宣傳,耐心細致的為村民們講解基本的包扎方式、學習心肺復蘇的重要性以及心肺復蘇的程序。同時,還現(xiàn)場為村民們示范包扎和心肺復蘇的動作,并幫助村民們學習常見的包扎方式、心肺復蘇流程等等。將職業(yè)教育知識帶到農村,服務農村。



7月18日

第三天


7月18日“關愛教育服務團”開啟了本期三下鄉(xiāng)活動的最后一天日程。


筑夢新時代,美麗鄉(xiāng)村行

     實踐隊一行來到了九龍江西溪源頭。九龍江是福建省僅次于閩江的第二大河流,最早名“柳營江”,因六朝以來“戍閩者屯兵于龍溪,阻江為界,插柳為營”故名。位于南靖縣西北部,轄三個行政村(金竹村、葛林村、高港村)距離縣城約有35公里。為保護九龍江,防止水污染,2007年5月,時任漳州市委書記劉可清題字“九龍江西溪源”,并刻在九龍江西溪源頭的一塊巨石上。近年來,不論是當地政府還是村民都致力于此地的生態(tài)保護,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逐步推進農村生態(tài)宜居目標的實現(xiàn)。


九龍江西溪源頭


     隨后,實踐隊一行人來到了南靖土樓,土樓是山區(qū)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產生于宋朝時代,明、清朝時期逐漸成熟,并一直延續(xù)至今。樓體依山就勢,布局合理,其建筑材料甚為奇特,由粘土、糯米、紅糖、竹片、水等混合而成,建成的土樓冬暖夏涼,具有很強的抗臺風、抗地震能力。而且土樓的造型格局不管是圓是方,均為封閉式,具有完善的防御功能,可以長時間堅守不出。為防火,門上設有漏水漏沙裝置,緊急時樓內居民還可從地下暗道逃出。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qū)建筑”。

     通過對土樓的了解,實踐隊隊員們都驚嘆于土樓精良的建筑結構和別具特色的建筑風格,敬佩于當地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南靖土樓


重溫紅色記憶 弘揚革命精神

     隨后,實踐隊一行人來到了中共閩南地委機關舊址紀念館,此地的前生南靖樹海中央閩南地委機關舊址紀念館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中共閩南地委機關《前哨報》社址,是紅軍長征時期閩粵邊區(qū)樹海游擊隊根據地的中樞,并且擁有閩南的“西柏坡”之稱。館內的工作人員還向隊員們詳細介紹了當年革命先輩艱苦奮斗的歷程,讓隊員們感慨萬千,特別是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的歲月中,我們的革命先輩所表現(xiàn)出來的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和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作風。



離開了紀念館,實踐隊來到了大嶺村烈士陵園。在當年那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許多仁人志士在這里拋頭顱,灑熱血,奉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由于戰(zhàn)爭時期條件限制,在這里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烈士們零散埋葬在南坑鎮(zhèn)各個地方,為緬懷先烈,特遷移至此。實踐隊隊員們站在烈士碑前,緬懷烈士們豐功偉績,三鞠躬表達自己對烈士的敬仰之情。





     在此次活動中實踐隊隊員們懷著使命感、責任感,充分發(fā)揮所學、所知、所長,積極認真開展教育關愛活動。同時,通過“三下鄉(xiāng)”活動也加深了對農村發(fā)展情況和革命歷史的了解,加深了對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精準扶貧政策等國家方針政策內涵的認識,增強了國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長了自身的才干。


一次活動,一個過程,一段回憶

未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